9月1日,在纪念抗日胜利69周年之际,记者在岳阳县新墙河抗战文化保护与利用小组几位成员的带领下,寻访到当年的抗日战场。蜿蜒的战壕还在,曾经的指挥所只剩下一个深坑,当年参加过战争的军人与老百姓大部分已离世,最后幸存的见证者,也是80多岁高龄的几位老人。站在曾经的战场,尽管一切烟消云散,但耳边仿佛响着当年激烈的枪声,闪现一个个冲锋陷阵的英姿。新墙河,一路波涛,记录着一部当年战争史。
新墙河抗日防线是保卫长沙的第一道防线,在四次长沙会战中是承担了抵御日军的最重要的一个节点,作为湘北最大的抗日战场,新墙河惨烈的会战,为保长沙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公岭 战壕盘山500米
根据岳阳县新墙河抗战文化保护与利用小组成员几年不断努力寻访,抗战遗址已初步统计,全县抗战遗址有100多处,遍布全县20个乡镇。主要集中在新墙河两岸,河以北主要是日军的遗址,包括日军指挥部驻地、战壕、碉堡遗址、杀人场所、洗澡池、日军修的公路等,河南边主要是中国军队的遗址,发生过战斗的乡镇有战场遗址,没有发生过战斗的乡镇有军部、师部等指挥部的驻地、战地医院、操场遗址等。
新墙现在保护完好的抗战遗址九马咀、草鞋岭、王家坊、相公岭等9处已被批为市级遗产保护。据小组成员二中语文老师彭新华介绍,目前正在抓紧申报省级文化遗产。
踏着小路,记者随同小组人员来到相公岭。站在刚被清理完满山荒草的相公岭上,顶端,一个几米的深坑,一条战壕裸露在树林中,完好无损。深坑紧邻战壕的后边,根据当年留存的部分物资判断,应该是当时战场一个临时小指挥所,战壕的前面还有一些小坑,就是当时战争的临时弹药坑。战壕围山腰而修,500多米,非常简易。两边全是纯泥土修筑,几十年过去却没有一处坍塌,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战壕背靠相公岭,前眺新墙河边大大小小的山头,对于一直靠船从新墙河登陆的日军来说,这里是进入新墙的必经之地,因此,也成了抗日最前线。
王家坊 浮桥不在河水静流
走近新墙河边的王家坊,看到的是一派安详,河滩绿草茵茵,河水微波荡漾。
当年,因这里水势较浅,坡度轻斜而成了日兵攻入河南的主要关口。对岸,新墙以北是麻塘八进乡排头村,当年日军凶残杀害民众的万人坑就在那里。
王家坊村以前村子很大,后因日军侵略时,烧杀掳抢,最后全部毁灭。记者为了寻找到当年的见证人,来到了新墙敬老院,走访了81岁的何爱军老人。“日本人在新墙河搭浮桥,我亲眼看见并举报的”。老人对这件事记忆犹新。1941年农历八月间,日军在新墙河北岸驻扎,中国军队在新墙河南岸驻扎,两军以河为界互为对峙。当时只有8岁的何爱军与亲戚王东辉一起参加了群防群守,夜里帮部队在河口站哨防守。
那天应该是农历八月初一后半夜,何爱军听见不远处的河中传过来叮叮咚咚的声音,好像是在打木桩。继而又看见一些人影在河中忙碌,好像是在搭桥,就赶紧报告了当时的驻守王营长。
王营长一听,一个激灵跳起来,命令一排人紧急集合,向新墙河堤跑去。河岸上迅速传来激烈的枪声,无奈日军火力太猛,中国军队死了不少人,不得已后撤。日军源源不断地从浮桥上冲过来,打开了日兵上岸的缺口。
麻布山 鹰嘴峰前沿哨所
麻布大山原名霖雾山,位于岳阳县麻塘镇境内,面积近六平方公里,大小山峰十余座,以芙蓉峰,鹰嘴山著名。鹰嘴山是麻布大山的主峰,当年日兵便以此为重要据点。记者从小在山下长大,记忆中这里一直是老人给一代又一代子孙忆苦思甜的地方。如今,再次登上峰顶是岳阳县电视转播塔。少年时看到的日兵曾用过的养鱼池、碉堡、围墙等残址也没有了。
麻布大山山势险峻,自古以来就是巴陵城南的一道天然屏障,是军事扼要重地,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四次湘北会战的重要战场。
据当时目击者回忆,10月3日,国民革命军25师一个团的兵力冲过了新墙河,到达北岸麻布大山脚下,日军林木一个师团3000多日军也已到麻布大山北面山脚下。为了抢占麻布大山最高点,双方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恶战。后来听住在麻布大山脚下的人讲,日军的骑兵连从北面发起进攻,企图冲上山顶,中国军队先遣部队一个营从南面徒步飞跑上山。多亏营中一个二等兵,比日军的骑兵跑得还快,捷足先登上了山顶,眼看日军的骑兵已经冲到了他的面前,不过20米的距离。这位二等兵迅速将手榴弹向敌人丢去,日军冲在最前的骑兵班霎时人仰马翻。在中国军队的猛烈炮火下,日本兵被打得七零八落,中国军占领了最高峰鹰嘴尖。
可恨的一个名叫苏省清的人当了汉奸。他带领日军从麻塘北面塅上一条小路潜入麻布大山后面偷袭山上疲惫的中国军队。已经奋战七天七夜的中国军队毫无准备,补给又不足,只好用刺刀和石头与日军肉搏,最终全部壮烈牺牲。麻布大山还是由日军占领了。
大云山 三战三捷摩崖刻史
从大云山古道拾级而上,到达半山腰,看到路边一块碑石上,上刻“大云山抗战胜利碑”。再沿着右边的小道下去,曲径通幽,便到了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三战三捷”崖壁下了。
大云山横亘于湘北岳阳临湘两县之边,盘旋七十二峰,自古也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期间,日寇自武汉攻占长沙四次,大云山扼湘北咽喉,自然是敌攻击之目标。国民党第九战区副司令第二十七集团军司令杨森为纪念长沙三次抗战的胜利,于1942年8月与王翦波同上大云山检查军事布防时在王翦波建议下欣然题写了“三战三捷”碑四个大字和65字碑文,由王翦波请石匠镂刻于大云山隆兴宫外的大型石壁上,碑文中提到“倭寇中经大举犯长沙三次,赖民众协力,将士用命,都予击溃”,充分肯定了王翦波指挥的抗日游击挺进纵队和其他地方武装协同国民党正规军英勇抵御外侮、守土保国的卓越功绩和英勇精神。
抗战爆发,王翦波毅然扛起了组织全民抗战的大旗。临湘县政府也迁于大云山地区,曾七易其址,辗转七载。国难当头,一致对外,王翦波成为八年抗战中的抗日英雄。
临湘军政机构刚成立时,县政府迁至大云山北麓的鳌头山。日军获悉后,在鳌头山实行三光,炮火猛袭鳌头山、抬头源。
日寇进攻湖南时,湘北门户临湘岳阳两县首先沦陷。日寇的暴行,激起了焦土之上的全民抗击。王翦波的挺进纵队配合国民党正规军参加了长沙三次会战。日本战俘冈村宁次说:他在湖南最怕的两个人,头一个就是王翦波。由此可见王翦波游击队的威力。
抗日战争结束后,王翦波为记述临湘县民众抗日守土的历史,在隆兴宫树立了一块“大云山抗战胜利纪念碑”,该碑高2.2米。这块抗战胜利纪念碑至今尚存,也就是下坡时树立路边的那块。
站在“三战三捷”的崖刻下,人们回顾抗战历史,不忘国耻,也就更能鉴史察今,励其爱国之心志了。
记者手记
在新墙河抵抗日军的进攻中,中国军队创造了战史上未有的许多坚韧战例。
此次正逢抗日胜利69周年之际,记者重访当年部分战场遗址,感触颇深。
自古以来,湖湘人民忠勇刚烈,激昂慷慨,具有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湖湘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战斗精神极大地迸发出来,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神圣的抗战行列,并作出卓越的贡献,在湘北会战中表现得尤为特出。
新墙河是一条英雄之河,日军虽然几次突破新墙河,但英雄的新墙河让日军在这里吃尽了苦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新墙河这道坚固而伟岸的第一屏障,为中国军队痛击日军立下了不朽功勋,当时的新墙河似乎成了日军的坟场。
中国守军在新墙河的浴血奋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寇骄横的气焰,大大地激励了中国军人们的抗日斗志,延缓了日军的进攻态势。
滚滚的新墙河水依然向西流,但它流不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记忆。为了民族和国家利益,在新墙河发生的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画面,永远让人们铭刻在心。
来源:岳阳日报
编辑:周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