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依法治网,驱散敲诈删帖歪风邪气

来源:岳阳县新闻网 编辑:周兵华 2019-03-12 00:28:00
—分享—

  删一条帖子能挣上千元,一天可获利数万元,月收入轻松过十万元……“你的负面信息,我的发财机会”,这话用来形容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再贴切不过。数万人“从业”,数以亿计的“致富”机会……这是犯罪嫌疑人自曝的行业内情。近年来,一些非法网站、网络服务公司、信息服务公司以及网媒人等结成利益联盟,利用网络便利条件和违法的低成本,从事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的勾当;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冒用国家机关或社会行业组织名义,打着“舆论监督”等旗号,对地方党政机关、企业和个人进行敲诈勒索。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有两组数据不容小觑:一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二是3月20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站发展状况及其安全报告(2015)》显示,2014年全年新开通的中国网站数量约95.2万个,平均每月新开通网站7.9万余个。成为朝阳产业的互联网业、成为公民社会中坚力量的中国网民,需要一个风清气朗的网络世界,愉快玩耍、激情创业、有序参与、理性表达。

  但暴利诱惑之下,敲诈删帖等各类黑色产业依然层出不穷。要真正从源头上禁绝敲诈删帖等黑色产业,除了坚持治理网络敲诈的“三原则”(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之外,还得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强化立法,构建制度。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网络行为。”除了“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约谈十条”、“七条底线”等,更得在法律中明确敲诈删帖中的权责关系,使惩戒于法有据、罪罚相当。二是常态治理,严抓不懈。为利润铤而走险,当然不仅是资本市场的偏好。何况,今天的互联网,不仅是产业、是民生,亦是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诸多监督举报线索,有赖于网络通道的顺畅通达。因此,苍蝇老虎的反扑、贪腐行为的隐身,都可能使得网络世界潜规则横行。于此而言,任何点到为止或一阵风的治理,纵使治标,也难治本。惟有常抓不懈,才能让高压态势成为监督惯性。

来源:岳阳县新闻网

编辑:周兵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岳阳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