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扒开历史看清官

来源:岳阳县新闻网 编辑:周兵华 2019-02-28 05:12:00
—分享—

  清官,是一段历史的标杆,是一个时代的楷模,老百姓历来顶礼膜拜,万千传诵。

  所谓“清”,一种是政务清,不避权贵,不畏豪强,心明如镜,执法如山。比如明朝的海瑞。嘉靖四十五年二月,任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的他“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抱着必死的决心仗义执言,上书《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听不得批评意见的嘉靖皇帝龙颜大怒,海瑞被罢官打入牢狱。丞相徐阶爱才,极力劝说,海瑞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海瑞做事“一根筋”,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四十万亩良田退还原主,还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二十多个家人依律问罪。什么是公道正派?什么是铁面无私?海瑞给出了答案。

  另一种是气节清,不讲排场,不求奢侈,生活简朴,清廉耿直。比如宋朝的包拯。这个“农民的儿子”,即使身处高位,也不忘本色,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他明察善断,严于律己,“不持一砚归”的故事在百姓中口口相传。岭南端州任知州期间,包公整顿吏治,惩治贪官,解除民困。三年后他离任,端城男女老少都来码头送行,一些名流纷纷携物相赠,都被包公一一谢绝;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也婉言谢绝。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这是百姓对好人好官的最大褒奖啊!

  还有一种是操守清,不受贿赂,不贪钱财,洁身自好,安于清贫。比如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他在潍县履职多年,常“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向民之心,昭然可见!他任职多年,走的时候却十分寒酸,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但送行的场面十分壮观,成千上万的百姓闻讯赶来送行,依依不舍。郑板桥发挥自己的特长,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作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和很多的清官一样,郑板桥对官场不再留恋,甘愿做只闲云野鹤,岂不痛哉快哉!

  纵观历史上的清官,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自恃操守清廉,没有“小辫子”被别人抓着,于是就敢说、敢做,甚至敢于冒犯上级领导。康熙年间,有一官吏名叫陈鹏年,是一个赢得民心无数的清官。一次康熙下江南,公事与游玩兼顾,官吏们都在想方设法投其所好做迎接准备,而他老先生不以为然,不但不做准备工作,反而搞起了恶作剧,从公共厕所里舀来粪便往御道红地毯上泼。冒犯领导肯定没有什么“好果子吃”,康熙大发雷霆,后幸有桐城人谏言,给他关了个禁闭。如果是雍正,那他就玩完了,不但自己遭殃,而且会祸及家族。

  怎样选人用人?当今社会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封建社会的标准是,上让朝廷放心,下让苍生有福。很多时候,封建社会用人之道不是选清官、用清官,而是用贪官、弃贪官。北周开国之君宇文泰与名士苏绰的谈话最为经典,两人密谈三日三夜,最后得出结论:“用贪官以结其忠,弃贪官以肃异己,杀大贪以平民愤,没其财以充宫用,此乃千古帝王之术也。”很多帝皇、宰相都认同此道。如雍正皇帝,他“不喜欢清官”是有名的。选人用人时,“宁用操守平常的能吏,不用因循废事的清官”。为了彻底消除官员好名的风习,他还一改康熙时期的做法,禁止百姓挽留卸任官员和为他们建祠树碑。这样做,雍正自有他的道理,因为他始终坚信“贪官之弊易除,清官之弊难除”。到底这个“清官之弊”是什么?众说纷纭,我个人比较认同清朝高鹗《老残游记·第十六回》里所说的:“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葢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高先生苦口婆心告诫天下清官,不要以为自己不要钱,就可以胆大妄为,任意为之。

  明朝首辅张居正选人用人很特别,“重用循吏、慎用清流”,即重用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人。张先生为什么这么重视循吏呢?他认为,这样的人只想把事情做好,把结果放在第一位;“清流”则不同,总是把道德放在第一,说得多,办成的事儿却少。海瑞是后面这种人,做官有原则但没气量,有操守但缺乏灵活。也就是说,有政德而无政绩;确切地说,是好人不是好官。因此,张居正在任期间,海瑞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历史上的清官廖若星辰,虽然有其人性的弱点,孤僻、高傲、不合流,但他们那种桀骜不驯的性格、亲民爱民的情怀、敢于担当的精神、简朴清廉的气节至今还熠熠闪光,照亮着历史的星空。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更多的是相信,是怀念!

来源:岳阳县新闻网

编辑:周兵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岳阳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