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先乐,男,1957年2月出生,中学一级教师,现任岳阳县相思乡白若完小校长,从教41年,一直为大山深处的教育事业默默耕耘。
坚守信念,将人生坐标定格山村小学
1974年,17岁的付先乐高中毕业。这时,东港村唯一的教师调离,看着一群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孩子,付先乐说:“好,我来教你们吧!”
为了兑现这句承诺,他将人生坐标从此定格在贫瘠山区的三尺讲台。最初的东港教学点校舍陈旧,设施简陋,学校里只有他一个新老师,在一间教室里进行复式教学。为了不让适龄儿童失学,他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动员家长送读。对于生活极其困难的学生,付先乐为他们垫付的学费算起来不下万元。正因为如此,学校历年的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
胸怀责任,以满腔热情振兴山区教育
无论在哪所学校,他都将改善办学条件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1976年,东港教学点扩建,新校址位于山顶,他白天抓质量、当小工,晚上看守材料,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2000年,担任中心小学校长以来,他多方争取项目资金、群众集资和民间善款共100余万元,让学校办学条件脱胎换骨。
他全身心投入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即使在担任校长的一二十年间,他也一直在一线任教。多年来,他所任教的学生成绩,总是名列全乡乃至全县前列。就拿东港村来说吧,600人的村子,先后有100多人考取中专、大学,成为远近闻名的“状元村”。仅83年小学毕业的7名学生中,后来就有5人考取复旦大学、湘潭大学等学校。他始终潜心钻研、探索教育规律。2006年,他撰写的《养成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获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会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并在《科教新报》上公开发表。2013年,他的《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获中国教育研究学会论文二等奖。这些年,他撰写的论文二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县级奖励。
竭尽忠诚,用长效机制托起大山希望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带扬鞭自奋蹄。”临近退休的付老师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拼命工作。2014年下半年,他通过多方努力,将白若完小教学楼项目纳入到国家危房改造工程笼子,总投资200万元,总建筑面积1020平方米,现已开工建设。今年,他又争取了总投资240万元的教师公租房项目,竣工后能全面改善全校教师的住宿条件,让教师生活得更安心。
这些年,因为他的四处“化缘”,贫困学生基本没有流失过,因为自己的悉心照顾,外地年轻教师也基本能安心任教。可是自己退休后,这种局面还能长期维持吗?奖教助学的县教育基金会给了他启示。何不成立自己的“希望工程”基金啊。说干就干,他将自己的想法与七个村的村干部商议,赢得大家认可。经过缜密筹备,相思乡白若教育基金会成立大会于2014年10月2日正式召开,他夜以继日地奔波了几个月,走访了几百户人家,几十个单位,可从没有报销过一分钱旅差费,自己还带头捐资2000元。当年累计获得社会捐资达240万余元。基金会章程和奖扶方案对“优秀学生”及优秀教师都给予肯定及奖励。
来源:岳阳日报
编辑:周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