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培育学生的主阵地。然而,传统的教育教学不关注学习者,不了解、不“认识”学生,不在意学生心中所思所想,更不研究学生的学习认识和成长规律,这样的教育显然不是“从儿童出发”的,更不是“以人为本”的,或者说是教育观出了问题。那么,课堂教学的改革,则有可能不是改革教学关系这般简单,它触及到更深层的思想、文化价值观。
课堂教学改革的背后,需巩固强化三大支撑:1、教师的教育观;2、教师的教学观;3、教师的学生观,亦即教师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认知。如果课堂教学不从“人的规律”出发,不敢于放手让学生去体验,不契合儿童的生活经验,不尊重儿童的差异,不准许儿童用“自己的方式”,那么,这样的教学显然是“离人万里”的,是缺少“生命活力”的,是没有“爱心温度”的。
儿童有儿童的天性,他们乐观好奇、争强好胜、渴望被接纳、赞美,他们富有童心、童趣,这决定了儿童的可爱、可贵。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天然”的学习者,都富有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都热爱集体、富有担当、胸怀大志,然而遗憾的是包括教育者在内的大部分人都没有低下身子去解他们,总是按照成人的思维想方设法抑制和扼杀他们的天性和天赋。我们大多数人在成长中习惯了父辈们的“教导”、“训斥”、“强迫”,以为教育就是“管制”,而认识不到恰恰是点燃、激励、唤醒,我们忘记了每一个儿童都有可爱的一面,每一个人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其实都是天才,我们忘记了教育原本就是爱和欣赏,是自由和无条件的接纳。在儿童的世界里,儿童也有自己的“规则”,成人对儿童的爱和尊重,就是尽可能减少对儿童领地的侵占和野蛮开采!
错误的教育观导致了错误教育的发生,错误的教学观同样导致了错误的教学行为的发生,错误的学生观导致了教育悲剧的发生,一切的厌学乃至于厌世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因此,课改才被说成是觉者的选择、智者的发现、行者的担当,它是有良知的教育者共同的使命。
实施教学改革,要求教育者:1、把学习交付学生,把学习者置于学习过程的“核心”地位;2、为学习者配置和提供可选择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条件;3、最大限度地使在他们获取知识的同时,拥有获取知识的途径和能力,并且让他们尽情享受这样的成长。
来源:岳阳县新闻网
编辑:周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