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学母亲的“善根”

来源:岳阳县新闻网 编辑:周兵华 2019-03-12 19:36:00
—分享—

″奶奶,您好,我们专门来大云山旅游,也是专门来看望您的″。一位中年妇女,满口岳阳城洋气口音飘来。 
  父母带着我正准备锁大门,去后山取水口清洁水源。我看到父亲也是满脸诧异,猜猜应该又是母亲朋友圈来客。
 
 我反身扭开挂锁推开大门,搬出几把木椅,让陌生来客坐定,几经交谈方知,中年妇女是岳阳七里山酱厂退休职工易娭毑的姨侄女,这次全家上大云山敬香,一是祈求家旺人康,二则了却已故的易娭毑遗愿,来看望我的母亲。
 
    母亲执意不受任何礼物,和往常一样,从她的″珍宝柜",拎出一个塑料袋装的手工云雾洗水茶叶,让客人捎上。客人急着爬山敬香,互道珍重,谦恭作别。
 
 午饭时刻,我准备铺桌,揭开桌上的碗笼,三百元齐整地躺在桌上。母亲絮絮叨叨:这个妹崽啊,哦里要得呀,一次二次这么多礼节……这一幕,是母亲朋友圈纯洁的情谊,这一幕,却又如此熟悉,虽然我们长期住县城,难以见到,但小时侯经常遇见,都是一座山带来的有温度的故事。
 
 大云山地处湘北,属道教圣地。没华山险峻,没泰山巍峨,偏安一隅,却有七十二峰钟灵毓秀,传闻传说不绝于耳。自宋代以来,大云山在香客中很有口碑。又因地处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线接壤处,“一脚可跨三省”没有多少夸张的成分。
 
 记得我还念小学初中那会,每逢春节、三月三、九月九这几个日子,大云山煞是热闹,简易公路至我家门口电站的地坪而止,湖北监利、朱河、石首以及长沙、岳阳、湖北蒲圻通城修水等地的香客蜂拥而至。
 
 白天从山头望去,每位香客胸前都系着黄色围兜,集体合唱着不知名的道教歌曲,三步一跪五步一拜向大山之顶膜拜顶礼。倘若晚间再看,火龙从山顶正殿最高处一直蜿蜒而下,这并非传说中的真龙,而是每个香客手中都举着一把香烛,既是照明用具,又是朝拜圣火。虽然我是无神论者,但我一直相信老子李聃骑牛过函谷关,完成《道德经》脱稿以来,道教文化自古而下风靡中原大地,似水柔情、唯善而下地浸润在信徒的心田,让他们在乎因果,弃恶扬善。历代统治阶层因势利导,将道教作为教化人民的法宝,延续几千年。

母亲也信菩萨,可很少去殿顶瞻拜。我清楚记得小时候,但凡外地来大云山敬神的,母亲总是大方地让出仅有的几间泥瓦房供香客居住。床铺有限,香客们横七竖八,席地而卧,母亲叫我们兄弟挑来干稻草,均匀撒在地上,不让香客受凉。有时我们自己都没地方睡觉,难免埋怨,可母亲总说,你们读书要学费。事实上那会,香客朝拜很少付费的,流行的风俗叫"借歇",直至后来,母亲告诉我,人啦,出门在外,天难地难,你父亲到湖北錾“磨哩”(磨制豆腐的石器),吊酒(酿酒)搞副业也要到人家借歇。做人要想别人的难处,记得别人给的好处。我们不去大云山修行,在家行善也是敬菩萨嗲嗲,行善积德是有福报的。
 
 母亲今年85岁了,一生少读诗书,经历战火纷飞的童年,苦难的“瓜菜代”中青年,如今虽有点小病小痛,身子骨还算硬朗。至今,隔三岔五有香客朋友,乃至香客的后代来看望她老人家,比如朱河的李嗲、市政府朱嗲、乾明寺刘嗲,她总是对朋友圈的老年朋友问长问短,乐此不疲。
 
 母亲的朋友圈是简单的,母亲的处世观是朴素的,也是晚辈学习善良的根源,这是山里人的共性。


来源:岳阳县新闻网

编辑:周兵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岳阳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