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抵制网络谣言,建设文明网络世界

编辑:周兵华 2019-03-03 00:23:00
—分享—

2016年最后一天,微信安全中心发布2016年朋友圈十大谣言,包括全国银行网点成失联儿童安全守护点、吃酸菜鱼感染SB250病毒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谣言上榜。微信安全中心发布2016年朋友圈里的十大谣言,激浊扬清,明辨是非,也是在警示广大微信网友敬畏指尖上的权力。

    谣言之所以能够流传甚广,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在自媒体时代里,人人都手握一家或大或小的媒体,人人都可以是消息的发布者,人人都可以生产和制造新闻,消息是否真实则很难保证;二是,许多谣言,往往打着“为你好”、“为你的孩子好”的招牌,许多网友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尤其是一些关乎民生与养生的内容,更是深得部分微友的青睐;三是,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里,一些规则还没有建立健全,已有的也没有深入人心,对于谣言的制止与对谣言发布者的处罚,并没有及时跟进或是落地实施;四是,微信朋友圈的谣言的即时性与流动性很大,在监管上难度非常大。

    面对微信谣言,许多微信网友要完成自我启蒙,要辨别信息的真伪。拿2016年十大谣言中的案例来说,SB250一看就是一个恶搞出来的病毒,谁要是传播了这条谣言,谁就是中了这条病毒;满朋友圈的偷孩子传闻,似乎说明整个中国已经比中东地区还要混乱;电影《贞子》都是历史老片了,还拿在啥抵制,让它票房为零,而转发者多半都是从来都没有进过现代电影院的电影盲……微信朋友圈,是个秀智商和情商的地界,但是许多人的底线早已失守,完全对于本是硬伤的智商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这说明,微信朋友圈仍然是“有蒙可启”。

    除了要对许多网友完成启蒙,更重要的,当是对于自媒体监管规则的建立健全。无论是平台的自我净化,还是法律法规,都应该及早建立完善。要让传播者都明白这样一条基本的规则:互联网世界中并非是完全自由,如果传播谣言,如果对一些产品、单位构成了利益侵害,需要负法律责任,严重的可以还要负刑事责任。包括,早在20139月,两高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包括,2014年发布的“微信十条”,都需要通过刑事案例扩大宣传,让更多的微信网友明确责任,敬畏指尖上的力量。

    当下,我国微信注册人数已超过9亿,网民总数也超过7亿。在人人都是媒体人的语境里,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明白,当我们拿起智能手机使用社交网络传递信息、传达理念、发表评论时,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转发的东西别让自己太掉价,二是必须遵守和敬畏一些规则。否则,谣啊谣下去,不仅仅会摇到外婆桥,还会谣到2018年乃至更长远的未来。


编辑:周兵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岳阳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