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已年过古稀,是一位退休的人民教师。她像天下所有勤劳、慈爱的母亲一样,让我们姐弟4人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下长大成人。母亲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影响着我们姐弟4人。
母亲是个勤劳的人。父亲母亲都是吃“国家粮”的,以前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母亲在当地的村小当教师。从我记事起到我初中毕业,母亲和奶奶2个女人带着我们4个住在农村。那时候,由于家里缺少男劳力,儿女又多,为了撑起一大家子,母亲工作之余,还要把村上分给奶奶的农田、菜地耕种出来。我记得,当时母亲每天早上去学校上课,经常是担一担粪出门先放到自家菜园里后再去上班,下班回家先到菜地泼完粪,把菜地拾掇拾掇再回家吃饭。休息日基本上就是在菜园、田里农作或上山砍柴。那些年,母亲在父亲没在身边的情况下,硬是以微薄的工资和辛勤的劳作,让我们一家6口过得丰衣足食。
母亲是个敬业的人。那时候,母亲在村小是唯一个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可以说在家乡当地是个稀有人才,原本可以在城里工作,但为了照顾家庭,母亲只能选择呆在农村。母亲没有因此抱怨,她对工作的认真和敬业在村里是有口皆碑。后来,乡里教育组的领导还让母亲当了校长,一干就是8年。那段时间,我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经常傍晚骑着一部破单车去乡上开会、晚上写材料至深夜、年年代表学校从乡上捧回一些奖牌镜框。
母亲是个孝顺、善良的人。记忆中,母亲与奶奶一直相处得很融洽,偶尔有争吵,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在母亲出手教训儿女们时,奶奶出于护孙子而与母亲争吵。母亲与奶奶的婆媳关系在乡上、村里是出了名的。记得,有一年母亲被乡里评为“孝顺媳妇”,村里将母亲“典型事迹”在广播里播放了好长时间。母亲对待本族的长辈们同样很尊敬和孝顺,那些本族的长辈们家里有什么闹心的事,都爱找母亲来诉说,母亲也常常拿一些吃穿用品送给长辈们。村里的乡亲,无论男女老少,都与母亲相处融洽,特别是母亲对待村里的小孩子,用我们姐弟4人与母亲吵架时常说的话就是“对别人比对我们好”。
对于母亲,我一直很愧疚。不仅是年少时不懂事,常常为母亲将好吃的菜送给了正上高中的哥哥而我跟着她仅吃些素菜、给哥哥姐姐做了新衣裳却让我穿哥哥们的旧衣服等一些小事情向她撒娇发脾气,惹得她经常黯然泪下。慢慢地,我长大了,参加了工作,母亲也退休。由于母亲的职业特点,让她养成了喜欢讲话的习惯,加上年轻时形成的要强的性格,她的“话多、做事急忙急火、固执”等“不良习惯”就成了我经常“说教”她的话题;她的“喜欢问这问那、说了几次都记不住”的缺点就成了我“不待见”她的原因。到后来,母亲与我说话总是小心翼翼,打电话第一句话先问“忙不忙,方不方便接电话”,看到我不耐烦时断然停下正说得起劲的话语。现在回想起来,时时让我愧疚难当,后悔不已。
论语中,子夏向孔子问孝,孔子曰:“色难”。是呀,前些年虽说是与母亲同住一个城市,能经常回家探视;母亲生病生痛能及时送去医院治疗;家里有点事能去帮忙做一做,但母亲最渴望的“和颜悦色和、好脸色”我却没有做到。近几年直到我自己也做了父亲,体会到了养育儿女不易,才有所顿悟。可母亲已年过古稀,享受我的这种“孝顺”还能有多久...
愿母亲有生之年,能过得快乐、幸福、安康!!!(付武胜)
编辑:周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