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让求索精神创造价值

来源:岳阳县新闻网 编辑:周兵华 2019-03-13 08:16:00
—分享—

每年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人们心里,端午节不仅是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的一个民俗节日,更是中华儿女重树爱国情怀的励志节!因为我们纪念的是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屈原。屈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2200多年了,但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求索精神滋养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和一批批志士仁人,创造出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曾多次提到屈原,赞叹他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并几度引用屈原诗歌中的名句来阐述思想,寄情言志。正如他所说,今天纪念屈原,是为了寻找古人精神与当下需求的连接点,以溯民族精神之源流、辟与时俱进之路径,用求索精神为生民“塑心”,为实践“立行”,为中国“聚能”。

一、屈原仙风道骨的人格魅力

屈原出生在现湖北省秭归县,与楚王同姓,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终年62岁。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做过“特使、外交官”。因他对内提倡“美政”改革主张,受朝廷小人算计,遭贵族毁谤,先后2次被流放。公元前278年仲夏,秦国攻破楚国都,占领楚国,屈原悲痛难抑,在无奈之际,怀抱大石自沉汨罗江,以表其忠贞爱国之怀,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悲壮乐章。

毛泽东讲:“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一)心忧家国的胸怀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个“独清”表达了他不愿苟延残喘,不与楚国朝廷小人同流合污,坚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一个“独醒”表达了他不愿与权贵阶层妥协,也不愿隐姓埋名,更不忍心离开自己的故国。虽遭谗被疏,但始终以楚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他的死是对黑暗社会的抗议,是对兴楚操守的坚持,在死亡中诞生了伟大而崇高的精神;他的死唤醒了一批人,又震撼了另一批人,虽然改革政见未能实现,但一心为楚的精神没有磨灭,这种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文化原型与精神典范。

屈原的爱国精神,不是停留在一般信念和文字上,而是与他的“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结合在一起。他在《离骚》中写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坚决斗争; 为力推“举贤授能”政见,与几千年封建王权体制进行坚决抗争; 为主张“移风易俗”改革,与根深蒂固的世卿贵族进行坚决挑战,在面临身处危险前,在“楚材晋用”背景下,他始终没有离开楚国一步。这些以表现他对楚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意志。

(二)情牵百姓的本色

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城夺地,互相厮杀,连年混战。据《史记》记载,屈原生活的时代一切都是颠倒的:猫头鹰在天上飞翔,鸾凤却深藏起来;小人得志尊显,圣贤却不得其用;正直廉洁的人受到诬蔑,强横残暴的人却得到称誉;宝剑被贬为钝口,铅刀却被说成锋利;国之重宝周鼎被抛弃,空瓦罐被当成宝物;疲牛跛驴骖驾着马车,千里马却拉着沉重的盐车;帽子本应戴在头上,却被垫在脚下,被汗水湿透。在这种世风民情之下,他力劝楚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力争让楚王下达的命令,第一时间把王宫下达的命令传达给广大百姓,使楚王能清晰明快了解民生疾苦,不偏听偏信;力主改革变法,用新的法律制度约束楚国权贵阶层的不轨行为,减轻对老百姓的强取豪夺。 

(三)勇于探索的胆略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在诗歌创作上,他不拘一格,敢于探索创新。诗歌创作上敢于走新路,开辟了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全新路径;诗歌表达上坚持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诗歌文体上勇于风调激楚,将个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哀郑》开头写道:“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意。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表明了他对国破家亡之痛,民离失散之苦,流露出十分愤慨的情绪,用这种文体风格,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25篇不朽诗歌,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清正高洁的风范

屈原修身洁心,为政立德,将修身提升到关乎国家兴亡的高度。在屈原看来,修身是治国的前提,他一生以香草为伴,在他的心中仿若有一个芳香异彩的奇幻世界,每种香草,于他而言,都是一种人品,一份美德。他酷爱兰花,将兰花高雅、守节、淡泊、独立不迁的特质,奉为个人道德修为的高尚品质;他一生以圣贤为师,重内美、重才能、重修身,为实现“美政”的宏伟抱负,竭忠尽智,以身殉道,力求保持清白节操死于正直。他在《离骚》写道:“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在汩罗江边生活的9年间,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白天一起耕作,一起打鱼,晚上写作,如《离骚》、《天问》、《九歌》等诗歌名篇就是在这里创作的。屈原一生是修身立德、志存高远的一生; 是洁身自爱、独清独醒的一生,为了美政理想,为了兴楚信念,为了清廉节操,以死守护了他的清正高洁形象。

二、求索精神衍生的当代价值

梁启超曾说过,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没有翻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者,大都难以接受文化界对于屈原的各种“推崇”;不能熟读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者,也不能很好的对屈原予以“解释”;而那些没有理想与现实的剧烈冲撞者,更是理解不了“屈原抉择”。屈原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他的作品是中国诗魂、国魂、民族魂的杰出代表,他本人被尊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重。屈原一生的高贵品质、人格魅力可以浓宿成为一种精神,即求索精神。求索精神,就是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从而达到理想境界的奋斗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名句,是屈原的求索精神最亮光的体现。当今时代,求索精神衍生的当代价值必将成为我们由胜利走向胜利的思想动力和实践财富。

(一)涵养爱国情怀

屈原忠于“美政理想”的精神,不仅表现在为理想而奋斗,更是在屡遭挫折和打击后仍对宏伟抱负的孜孜追求,即便被疏远、放逐,“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一种对楚国和楚国人民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作为新时期党员干部,要学习屈原忠于理想的精神,做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忠实践行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定力,因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屈原对美政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培育爱国情怀。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2014年9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缓缓念出屈原的传世名句。那一刻,历史的悲怆穿越时空隧道与现实碰撞在一起,无数与屈原血脉相通、抱负相同的仁人志士、先烈英杰的面孔一一浮现。唯有死亡,才能让理想不朽,屈原不是迂腐之人,最后的死亡抉择,其实是对爱国理想的敬献。当其赖以为“恋人”般的楚国不复存在,而其无法改变对于历史的结局的时候,他选择了与历史同眠。所以,现代纪念屈原,既是纪念其在精神上的巨大贡献,更是在纪念,其一生对于国家的执着与爱国的求索。

毛泽东当年是最推崇屈原及求索精神的。1961年秋,毛泽东专门写了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赞赏了屈原作品中的“刀子”精神,歌颂其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惊世之举。寥寥28个字,却深刻形象地刻画了屈原的爱国情怀,更揭示了其文作匕首、以死醒世的战斗精神!同时他本人又是屈原求索精神最忠实的践行者。在革命时期,失去了5位亲人,妹妹毛泽建、夫人兼战友杨开慧、胞弟毛泽覃、胞弟毛泽民、侄子毛楚雄;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将自己的长子毛岸英送上了朝鲜战场,他说:“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传来后,毛泽东像平常一样,放下报纸,接过电报看了起来。那份简短的电报看了足足有三四分钟,他的头埋得很深。当他抬起头时,我看到他没有流泪,没有任何表情,但他的脸色非常难看。摆了摆手说:“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这是何等胸怀,这是何等境界,这是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牺牲小家,兴旺国家的爱国情怀。

(二)践行民本思想

屈原的伟大,不只在于他初心未改的“故国之恋”,更在于他一心为民的“美政之思”,他从思想上同情人民,从政期间通过改革使人民得到好处,在共赴困难的时候不愿离开人民。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吟诵出屈原悲叹民生不兴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同年,习近平在兰考县调研时,号召全党同志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从千百年前的民族偶像,到当今时代的干部榜样,时空相隔久远,但屈原和焦裕禄的民本情怀一脉相承。

习近平同志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就是对中华民族积淀两千年“民本思想”的当代阐释,是与无数先贤的隔空对话,也是新时代奋进中的中国民生图景。“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处于最高的位置,尤其是对贫困群众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感。正如在2017年元旦新年贺词中讲到“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这与当年他还不到16岁就派到陕西梁家河当插队知青是分不开的。七年的农村生活、七年的甘苦与共。那段与黄土高原的纯朴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艰辛岁月,让习近平和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也使他更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的农村、什么是百姓的喜怒哀乐、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他对人民的深情和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担当,已深深融入他的执政理念和人生追求中。“精准扶贫”也成了他执政热频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30余次深改会议,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破藩篱、促公平,民生改革直指沉疴顽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三)培育创新精神

“求索”就是要上下求索为今用,左右求索为中用,只有这样不断的进行纵横求索,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推动国家日益强盛。屈原的一生,是自觉追求真理的一生,为了美政梦想敢于探索创新,这种勇气在历史的演进中得到永生,成为中华民族不断进步与发展的精神内核。虽然屈原的求索,宏远、抽象,是哲人的“终极之问”,但当下党员干部的求索,明确、具体,有的放矢,是不断的改革创新。习近平就是“求索”精神的当代践行者。40多年前,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时,打好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是罕见的创新之举。40多年来,这矢志探索的作风从梁家河一路走来,贯穿了他的执政轨迹。他在《之江新语》一书中写到,改革开放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前进的改革创新之路,就是一段“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的历程。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十集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它深刻回应了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改”“往哪儿改”“为谁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时代关切;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走好中国道路,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应时而生。尤其是2017年5月,世界见证了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隆重启幕,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标志着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的上下求索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之路,已经迈出国门、惠及世界,越走越宽阔,越走越通畅。

广大党员干部要像屈原一样有“虽九死而其犹未悔”的改革探索勇气,以积水成渊的韧劲、逆水行舟的闯劲、水滴石穿的钻劲、悬河泻水的狠劲,撸起袖子一起加油干,推动改革落地见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要尽责担当,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做改革实干家,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因为全面深化改革,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宏大布局,其永恒不变的价值底色就是人民的获得感。”

(四)锻造清廉作风

对照古人,反省自己;以人为镜,正己衣冠。我们要像屈原那样忧国忧民和行廉志洁,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践行宗旨用好权。屈原20多岁就官居左徒,可谓位高权重,若想过着富贵荣华的土豪生活并非难事。然而,面对荒淫无道的贵族统治集团和污浊黑暗的社会现实,屈原未选择同流合污,而是始终保持高洁品格,“宁廉洁正直以自清”,难怪司马迁称赞屈原: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而争光可也!

今天,我们要用全新的视角审视屈原精神,将他清正高洁、贵贞不渝的高尚情操躬身践行,修好人品政德,要熬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经得起挫折,受得起考验。一个人心思如果被不端正的念头所占领,就会心术不正,“修身必先正心”。现实和历史都一再警示我们,要净化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蚀,摆正心思,力戒浮躁,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当前很多腐败分子在反思“落马”原因时归结于政治生态不好,自认为身边很多人都在贪、在送,加之“围猎”陷阱太多,导致自己无法独善其身。这实则自欺欺人的托词。物必先腐而后生虫。若不为物欲所动,常照镜、勤洗澡,何愁染尘埃?更何况,当今政治生态比屈原时代好千百倍,孔繁森、焦裕禄、杨善洲等大批廉洁模范纷涌而出,自上而下的反腐倡廉“最强音”更是越来越响亮,党员干部保持高洁品格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好,更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在政治上把住方向、工作上把住原则、生活上把住底线。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陨落了,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求索精神,就像一座生命长青的精神宝塔,滋润着、激励着,如同汩罗江水一样生生不息,鼓励我们上下求索,开拓创新,走向胜利。(吴焕青  周艳)


来源:岳阳县新闻网

编辑:周兵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岳阳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