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赐明
陈赐明
获奖证书
红网岳阳县分站5月29日讯(记者 许伟军)走近陈赐明,如同听一曲长歌。尽管已过花甲之年,但他依旧洋溢着青春的朝气,焕发着蓬勃的创作热情。多年来,他坚持民族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创作,发表各类文艺作品200余件,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作为土生土长的岳阳县人,湘北洞庭一带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早已浸入了陈赐明的骨髓,也正是这一方水土催生了他的文学和艺术细胞。
记者见到陈赐明时,他正手持一页曲谱站在窗前,口里哼着曲子,脚下打着拍子。“这是我刚创作出来的歌曲《百善孝为先》,改编于经典国学《弟子规》。”陈赐明说,这首歌他从春节后开始酝酿,潜心创作了三个多月,先后十易其稿,现在终于定稿。歌曲采用诵唱结合的形式,将岳阳传统花鼓戏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不仅朗朗上口,也颇具岳阳县地方特色。
“用岳阳方式讲述岳阳故事,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作品才有着突出个性的艺术风格”。 陈赐明向记者介绍,这种艺术风格最先是从接触“工尺谱”开始的。
多年前,康王昆山一黄姓老人手里有一本稀有的“工尺谱”,陈赐明听说后便朝思暮想。“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这本乐谱对于潜心研究整理传统民族音乐的陈赐明来说心弛神往。当反复打听、几经周折找到黄嗲时,将“工尺谱”视为珍宝的黄嗲却不肯拿出来展示。为一睹“工尺谱”真容,陈赐明从此每隔一段时间就称点肉,带点酒登门拜访,与黄嗲扯家常,交流民间小调。终于,黄爹被陈赐明的诚心和执著所打动,将这本珍贵的“工尺谱”赠送给了他。此后,如获至宝的他静心研究,民间音乐创作愈发不可收拾。
创作大型现代戏《洞庭春》时,陈赐明将剧本先后修改了十几次,他时常拿着一根棍子独自摇头晃脑地比划,将每一个音符和每一句唱词反复酝酿、推敲,有时在睡梦中突发灵感,半夜起身谱曲,力图做到既动听又动人。该剧当年参加中国第四届“映山红”戏剧节时,分获剧本、音乐二等奖。这也是他连续第四次在“映山红”戏剧节获奖。
一部卡式录音机、一个小本子和一支笔,是陈赐明随身携带的宝贝。这些年,他经常深入周边县市、各乡村,向民间艺人学习,并将有特色的素材详细记录,再根据器乐、调式风格等特征,整理、谱写接地气的民间小调。
世事万千,读不够,写不完,谱不尽。63岁的陈赐明说,他将与时代同行,用艺术充实自己,用艺术鼓舞群众。
来源:岳阳县新闻网
作者:张阳
编辑:周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