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雄刚
蒋雄刚在翻阅新墙镇林业站工作记录
蒋雄刚正在为王学琳指导林业种植
红网岳阳县分站7月11日讯(记者 付琴)“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是林业人的不懈追求。为了岳阳县的这抹绿色,20年来,县林业局总工程师蒋雄刚驻守在林业一线,任劳任怨、埋头苦干,耕耘着山海林田,塑造着美丽巴陵。
“这里的树木已经枯了,而它旁边的却是嫩绿色,说明它已经不健康了,需要处理,免得影响其他树木的生长。”7月9日,在杨林街镇麻洞林场,蒋雄刚一边翻开树枝查看树木生长情况,一边向盛源林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学琳提出建议。王学琳告诉记者,蒋雄刚是这里的常客,哪些树容易受什么类型的病虫侵害,要在什么时间进行防治,他最清楚情况了。经过他的指导,林场的树木茁壮成长,为她的林下养殖提供了优良的场所。
1998年,走出校门的蒋雄刚被分配进入县林业局,随后被安排在林业生产一线工作。20年来,他从一名学生逐步成长为既具有林业专业技术知识、又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林业技术行家,在防沙治沙、植树造林的绿化事业中,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智慧。2004年,一直心中向党的蒋雄是圆了自己的“入党梦”,此后,他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早些年,我县林木大多是用材林,树种单一,林分简单,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要。面对如此情况,作为全县林业系统技术带头人的蒋雄刚心里一直盘算着如何解决这些难题。他潜心学习,开展调查与实验研究,认真钻研对策,长期扎在林间地块与树木打交道,了解它们的习性。经过深入研究,蒋雄刚得出结论: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生态防护林,推广珍稀树种和本土树种,广泛推进林下经济和旅游经济,才能真正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由于林木回报周期长,短期内难见到经济效益,因此限制了林农想做出改变的决心,仍然选择以前的树种和种植方式。”蒋雄刚回忆,刚开始推广林业转型时,大家并不“买账”。为此,他多次前往林农家向其分析发展形势,详细讲解新品种、新技术的优势,并手把手传授科学种植方式。同时,他积极与家庭林场、农民合作社等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对接,主动担任技术顾问,因地制宜,提供科学的林业管理与经营建议。终于,在他“铁杵磨成针”的坚持下,经过几年努力,测土配方、针阔叶混交、森林经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林业新技术在我县得到全面推广,全县林业产业结构明显改变,环洞庭湖速生丰产林基地、油茶产业基地、中部用材林基地、花卉苗圃基地、东部生态防护基地、万亩楠竹基地正加快形成。2017年,全县实现林业总产值110亿元,林农纯收入达4230元,分别比2012年增加了15.6%、14.5%。
林业生产至关重要,防沙治沙也重如泰山。
岳阳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土壤以板页岩、砂砾岩、河湖沉积物、第四系红色粘土为主,极易沙化,水土流失异常严重。针对这一现象,蒋雄刚苦心研究,详细查阅资料,向业内专家学习讨论,寻求解决办法。经过深入研究,蒋雄刚发现采取GGR生根粉蘸根、地膜覆盖、加施保水剂抗旱等系列造林技术能有效解决问题,他开始在全县积极推广。此后,我县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兴林抑螺、天然林保护、国家储备林等项目,大力实施路边、水边、城边“三边”造林。近5年来,共完成项目新造林13余万亩,荒山造林9万亩、楠竹0.5万亩、封山育林70万亩,全县沙化土地和裸露荒山得到有效治理,土地沙化现象得到遏制,防沙治沙工程被国家林业局表彰,相关经验在全国作典型推介。
蒋雄刚说,每一个林业人都有着“踏遍千山,只为山更绿”的梦。为了这个美丽的梦,他们愿枕山而眠,披霜带露,以满脸灰尘换绿水青山,纵然关山难越,也要不忘初心,把爱和责任浇灌在每一片青翠的林木间。
来源:岳阳县新闻网
作者:张阳
编辑:周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