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岳阳日报板桥村隐士文化出深闺
2019-03-12 20:19:00 字号:

  提及岳阳县公田镇板桥村,其隐士寿星文化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南宋末年,端明殿大学士陈一发和妻子傅秀朝隐居此地。陈一发活到138岁,傅秀朝活到142岁。夫妻俩眷恋故国,仕宋隐元,过了42年的隐士生活。这对爱国、高寿的隐士夫妻备受推崇,《翰林隐士和独奶夫人》以传说形式,成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隐士墓也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深藏几百年的隐士寿星文化走出深闺,成为板桥村的一块文化招牌。

  隐士寿星文化备受瞩目

  今年,对于板桥村来说,无疑是丰收之年。由岳阳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联、县隐士文化学会和公田镇政府等单位,组织了全国首届隐士寿星文化赛事,广泛征稿,引起包括香港、台湾在内25个省市以及海外华人的关注。

  板桥村村支书陈晖昆告诉记者,应征作者来自各个领域,其中年龄最小15岁,最大87岁。活动期间,一幅幅作品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共收到参评作品2542份。经国内知名国画、书法、诗、词、联学者认真评选,最后评定出获奖作品23名。

  据了解,在众多来自于不同领域、不同地方、不同年岁的获奖作者中,竟然有几件皆大欢喜“巧合”之事。原来,书法类优秀奖获得者徐永强地址为湖北襄阳,而徐晓媛地址则是广西南宁。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联系获奖作者时,才发现两人竟为父女。除此之外,郑州李鹏飞和魏丽娟为师生,岳阳李辉模与李刚为父子,安徽马鞍山市江东诗社的吴进文、解云凤、吴迟同时获奖,为唯一一个百分百获奖的集体。“评选时都是匿名,只有编号,结果出来没想到竟有这么多巧合!”陈晖昆兴奋地说。“这次大赛的举办无疑是成功的。”陈晖昆告诉记者,大赛组委会将所有参评作品结集出版,并一一邮寄给作者。台湾义门陈氏,愿意按每本88元的书价购买。陈晖昆如数寄出,光邮寄费就花了1376元,书费他却分文不收,“此次隐士寿星文化书画诗联大赛旨在提供一个文人交流的平台,卖书不是目的。”

  阔别百年的“老祖宗”归乡

  由于陈一发对后人立下不可写族谱的遗嘱和板桥村民早先对文物保护意识的薄弱,关于隐士夫妻的资料少之又少,现存能看到隐士生活过的痕迹只有隐士夫妇雕像和少量文字记载。

  据族谱记载,隐士夫妇雕像原有两个:一为隐士生前137岁时,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以隐士夫妇二人为原型雕刻;二为明永乐元年(1403年)雕刻,隐士第四代子孙根据原有雕像再雕刻。元文宗至顺二年雕刻的已无迹可寻,明永乐元年雕刻成为唯一能窥见隐士夫妻面貌的版本,也成为板桥村“老祖宗”一般的存在。而这位“老祖宗”在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夏天时,被隐士第16代孙陈青保悄悄背往西蜀(今四川、重庆、湖北部分地区)。

  四川的隐士后人看到板桥村关于隐士文化的诸多报道后,去年6月,陈青保的4名后人亲自将木雕像送回板桥村。陈晖昆接手时,历经岁月沧桑的木雕像已多处开裂,严重破损,后来他又重新进行了上漆上色。

  记者有幸在真隐堂看到这个木雕像,樟木结构,人像高53公分、宽42公分,底座背刻“永乐癸未”四字,隐士夫妻背倚屋后墙的家神位,凝视前方。

  陈晖昆说,“老祖宗”归乡后,为板桥村的隐士寿星文化增添分量。

  举村打造系列文化品牌

  12月9日,板桥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市民族管弦乐学会一行近30人参观真隐堂,并即兴表演,让板桥乡亲见识了丝竹管弦的奇妙;岳阳楼区诗词学会、岳阳巴陵诗社、岳阳县作家书法家协会和岳阳隐士文化学会等成员即兴吟诗作赋,百余人陶醉在一方山水中;来自建于唐朝的岳阳飞鸣山古刹龙王禅寺的6支长唢呐,为真隐堂木雕文物像回归庆贺,寂静的山村变得热闹起来。

  在陈晖昆看来,板桥的文化建设能有今天,与村民的积极支持分不开。他记得,作品集从印刷厂运到村里那天,村干部叫40多村民来帮忙,最后却来了80余人,其中80岁高龄的老人就有3个。当天有村民要掏钱买书,陈晖昆有感于村民的支持,不肯收费,其中一名老师身上只带了两百块,硬将钱塞给他说:“书送给我可以,钱捐给村子!”

  如今,文化兴村已成为板桥村民的共识。今年6月,岳阳隐士文化学会年会在板桥村举行,还请来了1946年以来停唱的皮影戏《方尚书真隐堂还愿》,连演三晚,受到村民们的热捧。

来源:岳阳日报

编辑:周兵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