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并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
乡村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单元,是文化的载体,有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就是美丽乡村之魂。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许多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遭到破坏,甚至是消失。当今,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为传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提供了条件。因此,要以乡村为核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对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要以乡村为平台,利用乡村凝聚优势,丰富和充实乡村文化,为乡村形象的塑造提供内在支撑;要以乡村为纽带,依靠乡村的物质基础、群众组织等优势,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条件,有条件的可以利用本村的特色文化进行招商引资、开发旅游;要以乡村为依托,继承和发扬本土精神内涵,加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沿袭古朴的工艺制作,将当地传说故事纳入地方教材中,如有条件,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保护民间传统文化。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产生新的内容。在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时,要立足于传统的乡村文化,并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解读,在继承中进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越性。
乡村的文化人才队伍是由文化工作者、文化骨干分子等专业人士组成的,他们对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的作用。然而由于经济的发展,当前乡村在人才引进、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较少,以至于乡村的文化人才队伍力量薄弱,尤其是交通不便、信息滞后的偏远地区难以吸引文化建设者的眼球,缺乏公共文化事业人才的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因此,要以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为引导,提倡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村民中间卧虎藏龙,他们具有文艺创作的热情,政府要充分带动村民的积极性,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原则,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发挥民间剧团、民间书社等民间组织或个人的模范带头作用,组建农村文艺队伍。通过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生动活泼、娱乐于民的文化活动,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来源:
编辑:周兵华
本文链接:https://www.yyxnews.com/content/2017/03/02/5223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