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常听身边朋友,尤其是农村朋友、亲戚在抱怨,现在农村,死人不起了,买车不起了,生日不敢过了。 究其原因,因为现在攀比风越来越严重了。什么都得请客,死一个人,全村老少不开火,吃几天几夜,伙食差点就怕丢面子。买辆马虎车,祝贺的礼炮,请客吃饭的钱都快抵得上买车的钱了。农村攀比风主要呈以下特点:一是办酒菜越来越多;二是办酒请客越来越多。在客人方面,以前只有亲戚坐席,现在稍微有一点沾亲带故关系、邻居等都要参加,并且参加的人员越多,主人就感到越有面子。三是花样越来越多。比如;丧事不仅请戏班子、军乐队,有的同时请上两家乐队,形成打擂态势,连唱数日。四是请客名目越来越多。诸如盖房子、买汽车、孩子满月、周岁、考上大学、参军等,都成为办宴席的理由。
“咱是土里刨食的庄稼人,一年辛苦钱,一天吃喝精光,怎就不心疼?”农民也痛恨攀比陋习,但白事不铺张会被戳脊梁骨说不孝顺,红事不攀比觉得没面子。受攀比之苦的是经济条件一般的村民,有的“宁穷一年,不穷一天”,东挪西凑借钱也要摆排场。“人情不是债,头顶锅来卖” 农村过年前后的一两个月,基本上家家户户隔三差五赶场子、送人情,有的一天要送三四家人情。讨个媳妇天价彩礼更是 “辛辛苦苦一辈子脱了贫,一夜之间又返贫。”
“在攀比的风气中,农民有苦难言,心里都盼着有个台阶下。”农民因为攀比而贫困,本质是一种精神上的贫困、文明的贫困。那么怎样移风易俗,提倡节俭?其实扭转乡风并非那么难。事实上,农民群众对此早有意见,然而为什么一个大家都不乐意的事却有了“集体行动”的土壤和基础呢?表面上看,是农民攀比心理、性别失衡等因素,但深层次折射的是乡村治理在某些方面的缺位。一方面,基层党委政府觉得,红白事铺张是农民自发形成的“风俗”,天价彩礼是“市场行为”,所以管不了;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尤其是集体经济的式微,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自治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缺乏引导和自我纠正的环境中,一些不好的风气放任自流,而作为个体的农民是无力的,大都只能是被裹挟着有苦难言。因此在扭转乡风异变上,必须要有强大的外力介入推一把。所以,一旦地方党委政府释放出引导新乡风的信号,一旦基层组织主动作为、行动起来,农民会很快响应、积极拥护。农民的话很朴实——“心里就盼着有个台阶下”。这也说明,乡风异变看似愈演愈烈,但早已不得民心。扭转乡风,其实只隔着一层窗户纸。
移风易俗,事关民生疾苦,亦是民心所向。在树立文明新乡风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基层组织也应压实主体责任。通过主动作为,运用好、发挥好红白理事会、民间媒人等各种力量作用,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一定能让移风易俗的新风尚进入农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罗小荣)
来源:
编辑:周兵华
本文链接:https://www.yyxnews.com/content/2017/06/23/5222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