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我说变化——父亲的“线”
2019-03-13 21:13:00 字号:

2018年的端午节紧随父亲节到来,自过年七日年满后,我已有小半年没见到父亲。端午节那天一早,我和妻子就坐上开往临湘的班车,与母亲和妹妹一家子相聚过节。和往年一样,父亲准时在十二点打来电话,我们这一大群人与父亲开通了视频聊天,大家互相问安,节日气氛浓烈起来。这已是父亲单独一人在外度过的第二十一个端午节了。

父亲是在1997年离开家乡前往外地打工的,那年爷爷刚过世不久,住院治疗的费用让家里负债累累,偏偏屋漏又逢连夜雨,父亲下岗了,家里靠着母亲的工资生活,家境确实困难。这时恰好父亲的老师邀请他前往广东工作,父亲答应了。从此父亲便长年在外工作,往往一年只有过年时才会回来团聚。

有位诗人曾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九十年代,电话是个贵重物品,初装费就得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工资。我家那时困难,与在外的父亲联系就靠着一件件的信件了。每半个月的一封信成了家里不多的快乐源泉,每收到一封总能让我们高兴小半天,信成了父亲与家里联系的“线”。

不仅如此,时不时信件还附带着一张汇票,年纪还小的妹妹,对她来说,来信就等于改善伙食,为此她有空就去传达室看看有无信件到来,这也成了我们的笑点。有一年,恰逢父亲工作地点遭遇特大台风,交通中断,信息隔绝,父亲已有一个多月没有来信,家里为之担心不已。母亲脸上笑容也消失了,家里气氛十分压抑,好在不久父亲的信件到了,信中父亲提到自身无恙,一切安好,母亲才重开笑颜,家里一下子明亮起来。

1999年以后,电话初装费一下子降了下来,家庭光景由于父亲的努力和母亲的节敛持家好了起来,外债也还清了。母亲一攒够钱就装了台电话,父亲也就没写信了,以前半个月的信件变成了每个星期半小时的电话煲。在星期六的固定时段里,父亲与母亲分享着家庭的鸡毛蒜皮,与我和妹妹说说学习的近况,与奶奶聊聊天。每当元宵、端午、中秋节时,父亲总会打来电话问候,节日气氛一下子浓烈起来,家与父亲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心更贴近了。虽然还做不到时时联络,但比之以前好多了,父亲与家里的“线”更牢了。

到了21世纪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笨重的大哥大变成了小巧的手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加频繁,手机成了时尚一族的宠儿。母亲为了联系方便,常常劝说父亲买一台手机,这样就可以随时联系了,但父亲认为手机价格太贵,自己办公室里又装了座机,更何况家里刚买了房,一点积蓄也为之一空,正是要用钱的时候没必要浪费。反正自己常在公司,手机用不上。父亲屡次拒绝了母亲的建议。

到了2005年,这时的手机由于技术的进步,国产机品牌大肆扩张,手机的价格直线下降。此时父亲常在外出差,座机就没那么好用了。等到那年父亲回家过年,我和妹妹准备了一份礼物,就是一台诺基亚手机。父亲看见礼物并没有称赞我们,反而怪罪我们乱花钱,还好母亲出来打了圆场,父亲才没有继续下去。父亲并不想用它,但还是被母亲劝服了。虽是过年,我和妹妹还是有些害怕父亲责怪,足足提心吊胆了好一段时间。过了几天,父亲离家工作去了,手机也带走了。

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对我们的礼物非常满意,但他一是怕我们还小就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二是常年在外,不知如何面对我们,感觉受之有愧。其实背地里他与母亲交谈时心怀喜悦,连连感叹子女懂事了。在之后的几年中,手机发展飞快,尽管手机已落伍,他的手机一直没有更换,与家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时常晚上与父亲聊聊学习,聊聊家常,聊聊近况。父亲的“线”不知不觉中变粗了。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好。我和妹妹都已成家立业,妹妹还有了个女儿,与父亲交流一日不可断。父亲依然在外不停歇地奔波。父亲雄心勃勃,他要在“动不得了”前,准备好老两口的“养老钱”!父亲的诺基亚手机也早被更换成了智能机。

伴随着微信的广泛使用,父亲与家里联系时常常使用视频通讯,双方不仅可以交谈,还可以看见对方,这对于常年不在家,见面屈指可数的父亲来说是件好事,逢年过节,一家人团聚在家里,连上视频,一家人就全齐活了,过节的气氛也有了。

三年信件,六年座机,十几年的手机——日子流逝,父亲什么时候才不会外出工作,安心在家享福,当然如父亲所说,直到“动不得了”。也许那时,父亲的“线”就不会存在了。

有一些心疼,更有一些欢喜,我祝愿父亲一路平安!

(作者:元锴)


来源:岳阳县新闻网

作者:张阳

编辑:周兵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