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叫罗内,是个典型的偏远山乡,其西南一隅,就素有“一脚踩三县”的美誉。家乡地域不大,大概不到五平方千米吧。但她的地形却挺奇特:四周被逶迤的山岭牵手环绕。意义上,完全诠释了四维之“罗”,故曰 “罗内”;形状上,象极了一面大铜锣,故又被美其名曰“锣内”。
不过,锣内的中间却并不象“锣”那样平坦,而是林立着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山丘。据熟悉山川地理的老辈们说“两山之间必有水,无水便有‘陷’(沼泽)了。”我不知这话是否可信,但用在锣内,还真有那么回事----这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山丘间,还真没有一流象样的水,而“陷”却真的多了去啦。
家乡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倚着这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山丘而居。连接各村各户的路,大多便在这‘陷’上或‘陷’两边穿过。也许正是这种特殊地形的原因吧,罗内的路自古以来就很有特色----晴个十天半月,路面便是厚厚的一层“尘泥”,再多晴个十天半月,那尘泥便可没过脚脖子了。而一旦下场大雨,那尘泥又成了脱鞋的魔手。倘若下得个三五天,就得赤脚并把裤管卷到大腿才能上路了。于是乎“锣内的路,阎王的簿”,“无事莫走锣内过,脱掉长裤穿短裤”便一代代相传而声名远播了。
家乡的先辈们是很希望改变这路的:把路基由窄窄的田堘拓为能两人并行的“大路”的痕迹比比皆是;在路基边打上木桩以加固路基的行为仍有迹可寻;在路面铺上石板使路能晴雨畅行的遗迹至今还有几处依稀可见......
家乡过去的路令人敬畏!
这路虽然扬尘,但它承载着家乡人世世代代的生生息息;这路虽然泥泞,但它记录着家乡人们对路的正确认知和朴实真切的评价;这路虽然只有腐朽木桩的记忆,但它拓印着家乡人祖祖辈辈对路不断改造的功绩;这路虽只有斑驳石板的遗迹,但它抒写着家乡人们对历经变迁却仍泥泞的路的变化的希冀与企盼!
家乡现在的路令人景仰!
这几年间,家乡的路已发生了我们的祖祖辈辈千百年来无法想象的质的变化:灰白厚重的水泥覆盖了黄尘软土,平坦而宽阔;主干道上,两辆送货大卡并行无碍;户与户之间的小道,往来穿梭的私家小车也互让无忧。别说昔日脱鞋的魔手已不见了踪影,就是车行“陷”上,它连些个颤抖也不敢了。难怪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也知道说“从我家出门,走到北京也可以鞋子不沾泥了”。
走在家乡现在的路上,我已经没有了它带来的惊讶,改革开放40年来,家乡的巨变实在太多也太快,让人来不及惊讶。所有的,是自豪。我自豪我生在这空前的太平盛世!享受着空前的幸福生活。我相信“锣内的路,致富的簿”,“无事也到锣内逛,脚不沾泥美景赏”已为世人所认同而深入人心了。
走在家乡现在的路上,我有着无尽的遐想。极目远眺,这路越来越宽,越来越阔;凝神静听,百姓的笑声竟沿着这路一直漾去,一直漾去......
(作者:吴国望)
来源:岳阳县新闻网
作者:张阳
编辑:周兵华
本文链接:https://www.yyxnews.com/content/2018/12/13/5215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