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带着6岁的儿子在路上遇到一残疾人乞讨,孩子对他那面部有大块伤疤、异形的脚很好奇,总是盯着看,然后大声问:“他是怎么了?他好可怜啊?”我知道,这个残疾人是个职业乞讨人,经常在这一带乞讨。虽然,这位残疾人背后不知是否利用了人们的同情心,但我必须及时将善良的种子植入孩子心中。我告诉孩子,他遭遇了不幸,需要大家的帮助,你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钱帮助他。对于孩子的问题,其实细说虽然是两个,一是对残疾人的态度,一是对乞讨者的态度,归根结底还是对弱势群体的态度。残疾人,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处理的好,就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机会。对于后者,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对于残疾人和长相特异的人,由于他们和正常人有明显的不同,当孩子们看到他们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态度反应,一是恐惧和不理解,并因此采取回避姿态,二是好奇,可能会长时间盯着看,并询问为什么。这些都是对残疾人的认知不足。幼时的教育欠缺和缺乏同情、尊重、关心,有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嘲笑、辱骂、戏弄甚至攻击的态度和行为。如果采取说理教育、榜样教育,希望孩子心目中树立平等的观念,真诚地同情和关心生理有缺陷的人,是无法真正将善良植入孩子心中的。实践证明,成人化的说教是无效的。孩子的言行举止,离不开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孩子的态度取决于家长对残疾人的态度。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若父母经常当着孩子议论残疾人,或口气不敬,或嘲讽讥笑,则孩子以后遇到残疾人,也是会如此的。特别是决不能溺爱孩子,使其养成虚荣、娇惯的习惯,否则肯定会产生对残疾人的鄙视态度。
所以,如果一个家长,面对孩子害怕残疾人,或过分关注残疾人的时候,往往是家长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这可能和家长自己的成长过程有关,也可能就是家长潜意识中对残疾人有偏见和不喜欢。要让孩子对残疾人有正确的态度,家长自己就要以身作则,平等对待和尊重残疾人。当家长自己做的好,示范效应自然强,在对待残疾人的事情上,你就可以完全什么都不做,孩子自然而然也会与残疾人正常相处。
来源:岳阳县新闻网
编辑:周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