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已开展多年,卓有成效,但仍旧有部分地方思路不够开阔,总局限在“钱”和“物”上做文章,还常常只是走过场,这样国家投入再多资金都只能是隔靴搔痒,所以“精准扶贫”重要性日益凸显,因为“输血式扶贫”会忽略很多当地人更需要的东西,比如人才的培养、机制的建设、观念的改变等。
一是“输血式”扶贫导致的依赖观念仍然存在。早期人们认为贫困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或能力缺失、社会排斥、权利剥夺等复杂因素造成的。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因素,其实有一个共性的东西,就是认为贫困就是“缺乏”,或缺乏物质资源,或缺乏知识与技术、或缺乏能力,无论这种缺乏是个人导致的,还是环境导致的,或者制度使然,都是围绕缺乏某种东西而建立。“缺乏”论的扶贫解释,扶贫的基本策略就是给予,通过外界投入,增加补给,使贫困村、贫困户直接获得贫困补足。这种“输血式扶贫”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直线思维,同时也导致了扶贫进入反向发展的轨道,滋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二是项目制的扶贫工程等无法与村民生活相容,造成扶贫项目“水土不服”。一般认为“造血式”扶贫比输血式扶贫更能治本。最为普遍的“造血式”扶贫就是产业扶贫,其特征是引进产业要素,帮助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实现“鸡生蛋、蛋生鸡”式的滚动发展。
三是机械性、片面性理解“精准扶贫”,忽视村落的价值。对“精准扶贫”的理解,同样存在诸多误区。其中最普遍的认识误区“精准扶贫就是给钱”。建档立卡,结对帮扶,甚至“一户一班子、一户一方案”、“一户一策”、“点穴”、“滴灌”等各种概念层出,其目的就是落实把钱给谁的问题,以至出现争当贫困户的现象。在这种扶贫理念指导下,人们的眼光是向上的,根本看不到乡村固有价值,认为通过获取项目等外来资源就可以让乡村摆脱贫困。
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往往忽视这样一个事实:乡村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改善这一结果是与乡村文化和社会基础紧密相联系的。农村固有的文化逻辑和社会规则是评价产业扶贫中项目进村与当地老百姓相契合的重要前提。而实际上,产业扶贫往往对乡村固有资源视而不见,未能将产业扶贫与乡村社会发展趋势和村民真实的需求相结合。应树立并构建基于乡村价值视野的“精准扶贫“理念。
来源:岳阳县新闻网
编辑:周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