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件关于共享单车的事情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故事的主人公叫关某,研究生学历,月入过万,但他发扬“出门不捡相当于丢钱”的“美德”,将路边的共享单车据为己有。更值得“称道”的是,关某不仅将单车喷成了黑色,还加装了儿童座椅;他嫌单车前面小孩脚踩不舒服,还专门找车行改装。遗憾的是,车行老板和顾客发现共享单车被关某“私有化”之后,选择了报警。最后,关某被治安拘留14天。
有人很惊讶,学历这么高的人怎么也偷东西?其实关某的学识并没有完全被浪费,据他自己交代,之所以选择这款共享单车下手,是因为从网上了解到它的运作模式是开启密码锁,无法被定位。只能说明他低估了车行老板和其他顾客的眼力和素质,他或许以为他人发现不了玄机,或许以为他人即使发现了也不会多管闲事。
这些情况折射出一个深层次问题,即分享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共享精神的支撑。在现代社会,任何事情都是观念、行为、制度、技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把一个想法变成现实,光靠技术是不行的。要真正让“金点子”发光、可持续,还需要观念、思维等精神要素的支撑。共享单车的现实遭遇就说明,在少数使用者罔顾公共道德、只图自己方便而不管他人的情况下,再先进的技术、再严苛的惩戒,有时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分享经济如果缺少了共享精神作支撑,不仅起步难,而且走不远甚至夭折。(尹婕)
编辑:周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