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明祭祖:多用“心”,少用“金”

编辑:周兵华 2019-03-07 15:10:00
—分享—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总会想到杜牧写的《清明》,清明节也成了祭祖的特定日子,吊念逝去亲人,借以悲思愁绪。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祭祖方式却变成了大肆燃放烟花爆竹、焚烧各种纸制品污染着空气……这样的祭祖方式不但铺张浪费,还存在环境污染,火灾等安全,同时也对弘扬精神文明建设和提倡勤俭节约带来很多不良影响。

 

有人说:“清明节从传统节日到法定假日,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的改变,更让人体会到传统文化回归的意蕴,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民俗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一语道出了清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揭示了清明节深层的文化内涵。

 

其实,上坟扫墓,祭祀祖先或英烈,无论是对亲人的哀思,还是对英烈的告慰,其内涵始终应是倡导慎终追远、敦邻睦族的孝亲传统和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民族精神的革命传统,这也是我们要传承的实质所在,而外在形式的一些封建迷信、陈规陋习我们应该早早摒弃。即使花再多的钱、烧再多的纸钱、燃再多的礼花等也毫无意义。

 

我们可以拿一束鲜花三杯清酒表达追思,形式变得简约但不简单;也可以植树祭祀,通过植树寄托哀思,既祭奠亲人又保护环境;还可以文化祭祀,通过写文章或设立清明寄思专栏来表达缅怀、追思之情。

 

清明祭祖用“心”远比用“金”更重要,只要坚持了清明的内涵,那么表面就不重要了,只要心中常有哀思,未必拘于形式。(谌良柱)


编辑:周兵华

阅读下一篇

返回岳阳县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