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大丰收
村民满载而归
刚冒出尖的竹笋
竹笋加工制品
岳阳县融媒体中心4月14日讯(记者 付琴 吴俊宽 周星亮)说起月田,脑海中的画面便是满山的绿竹。这里平均海拔300至400米,昼夜温差较大,加上清凉甘甜的山溪水潺潺而下,也使得这里出产的竹笋更加香甜可口。近年来,月田镇因势利导,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竹笋加工,实现了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
当前正是春笋采摘旺季,产自月田山区的春笋,正源源不断送到位于月东村的竹娃食品厂内,这里竹笋统一收价为1元1斤。厂内,工人们忙着称重、分拣、蒸煮、熏制......从3月底开始,便天天都是这样的繁忙景象。
竹娃食品厂负责人蒋泽卫说:“为了确保竹笋的新鲜,当天挖的竹笋必须当天处理完。我们每天把笋子处理完,要到凌晨两点钟才能睡觉,目前来说,大概收了农户二十多万斤竹笋。”
村民周细林是往食品厂送竹笋最勤的人之一。53岁的周细林是个吃得苦的山里汉子。每到春笋采摘季,不管天晴下雨,他都会带着工具上山挖竹笋,然后骑摩托将竹笋送往竹娃食品厂。“我每天大概可以挖400多斤竹笋,一天能赚400多块钱。”靠着挖笋,周细林的年收入可以增加大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竹娃食品厂负责人蒋泽卫告诉记者,仅半个月的时间,月东村、茨洞村等5个村的50户困难户就送来了5万多斤竹笋。然而,在几年前,这些林中宝贝——竹笋,无人问津,更谈不上帮村民增收。
转机出现在2017年。月田人蒋泽卫的回乡创业,不仅改变了月田大山里竹笋的命运,也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这年,在外经商多年的他选择回乡创办竹笋加工厂。让人奇怪的是,他的厂址不选交通便利处,却选在了大山里。“一个是为了竹笋新鲜 ,方便加工制作;另一个是为了带动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蒋泽卫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如今,他在月东村建立了竹林基地3000多亩,并成立了复泽高新林农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农户合作20000多亩竹林种植,提高了村民竹林管护的积极性,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他还雇用18名工人负责生产,全年加工竹笋300万斤以上,出产干笋15万斤,可以为村民带来300万元以上的收入。
蒋泽卫说:“我们的笋子通过明笋、笋片、淹笋片等多种加工后,打包销往新疆、北京、广州、浙江、湖北等地,一年的销售额有1000多万元。”
如今,月田镇的竹笋,不仅成为大众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通过竹笋产业化发展,让绿竹山变成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金竹山”。
来源:岳阳县新闻网
作者:付琴 吴俊宽 周星亮
编辑:黄阳娇
本文为岳阳县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yyxnews.com/content/2021/04/14/9186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