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沙街镇:产业兴旺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来源:岳阳县新闻网 作者:罗爽 周星亮 邓雅涵 编辑:蒋赛洋 2025-07-30 08:13:17
—分享—

7A4A760A14FEE3A418E3E9BC9EEAB48C.jpg

刘士奇村翠冠梨种植基地

3FD08C8CB3DD8475D7F307968F43D9C4.jpg

满载而归

19E7521F71C1159EE7333FF24670A2D3.JPG

沉甸甸的翠冠梨缀满枝头

E5CB0E797A1399B5284D2DED6AD62E66.jpg

看着丰收的梨园 潘小舜笑容满面

D8D786C34C988583F4D26BB03F9AFA00.jpg

刘春华潘小舜夫妇正在整理送货订单

69C998742B2229A44192A587A8EE98A7.jpg

顾客们上门选购翠冠梨

岳阳县融媒体中心7月29日讯(罗爽 周星亮 邓雅涵)发展帮扶产业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持续提升增收致富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近年来,黄沙街镇牢牢抓住发展产业这个“牛鼻子”,积极整合资源优势,持续激发乡村活力,带动更多群众稳定增收,蹚出了一条产业有特色、带农有机制、增收可持续的富民强村新实践。

盛夏时节,刘士奇村的梨园里硕果盈枝。沉甸甸的翠冠梨缀满枝头,阳光透过叶隙洒落,饱满的果子泛着晶莹诱人的光泽。刘春华一家人正忙着采摘、装框、送货,汗水浸湿了衣裳,却挡不住眼角眉梢的笑意。

这片梨园,藏着一家四口的重生故事。2013年,家庭主心骨刘春华罹患白血病,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在镇村精准帮扶的引导下,刘春华、潘小舜夫妇一边积极治病,一边尝试翠冠梨种植。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梨园的产量逐年递增。

当清爽甜润、品质优良的翠冠梨挂满枝头,镇村两级积极行动,帮助夫妇俩广拓销售渠道,确保好梨子卖出好价钱。来自荣家湾街道的熊女士已是多年老主顾,此次专程与朋友驱车前来,一口气采购了百余斤。

顾客熊女士说:“这里的梨子很好吃,每年都会带很多朋友、亲人来买,有时候帮他们带,你看带了这么多,他们梨子很好吃,点赞。”

如今梨园年产量稳定在一万斤左右,除去成本,每年利润可达2万元,这六亩生机勃勃的梨园,成为支撑他们奔向新生活的坚实支柱。

刘士奇村翠冠梨种植户潘小舜说:“国家政策那么好,生活肯定有盼头,我们就是全心全意把这个梨子品质搞好,健康第一。”

黄沙街镇的产业振兴图景,既有田野间的绿意盎然,更有乡村车间的机器轰鸣。在和谐村,一片废弃多年的砂场悄然蜕变——得益于黄沙街镇“归雁工程”和“就业帮扶车间”建设,湖南特汇雨具有限公司的厂房在此拔地而起。

湖南特汇雨具有限公司负责人罗放:“主要是响应政府的号召回乡创业,让老百姓在家里有活干有事做 ,把工作送上家门,带领大家把日子越过越好。”

车间内,数十名工人正专注地进行伞具组装,用双手编织出更美好的生活。62岁的周新年站在机器前熟练地安装雨伞压缩弹簧,独自抚养13岁儿子的他,对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十分满意。

和谐村村民周新年说:“我在车间干了六个多月,离家近,方便,一个月工资有三千块钱。”

如今,特汇雨具已在15个村(社区)建立起车间,累计为700名农村劳动力提供就近就业岗位,带动户均年增收2.4万元,为200余户脱贫户和监测户端稳“就业饭碗”。

产业扎根,民心安稳。从梨园里的丰收喜悦到车间里的忙碌身影,从外部“输血”到内生“造血”,黄沙街镇通过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加工制造、文化旅游等惠民产业,用一个个接地气、可持续的产业项目,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绘就出乡村振兴的靓丽底色。

黄沙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鹏飞表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县委‘四区’建设,在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乘势而上,更广更深地惠及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促进共同富裕’的浪潮中走出黄沙街路径。”

来源:岳阳县新闻网

作者:罗爽 周星亮 邓雅涵

编辑:蒋赛洋

本文链接:https://www.yyxnews.com/content/646941/74/1516534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岳阳县新闻网首页